中国新春呈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态势******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题:中国新春呈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态势
新华社记者
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台空调压缩机在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下线,“而这个速度也难以满足订单需求”;
北京东六环地下41米,国内在建最长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将有力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初对印度尼西亚正式生效,中国700多个税号产品实现对其出口“零关税”。
开年以来,中国各地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起跑就是“加速度”的“拼经济”过程中,力争以新气象新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春节假期刚过,中国一批重大项目招引与建设“加足马力”,积极发挥有效投资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重庆今年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1123个,总投资约3万亿元;陕西省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宣布795个重点项目开工,总投资5646亿元……
“与往年不同,今年开工的重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20%。”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说,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结构也更优。
年初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显示,中国多个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锚定“大力推进”和“持续深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及数字政府建设。
北京、贵州提出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42%、40%左右;江西计划培育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广东提出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参与了3部兔年春节档电影的制作,助力影视行业解决后期渲染成本高、周期长的痛点。”贵州贵安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邓周灰说,数字经济在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创造高品质生活等方面加快裂变。
多地推出“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等新举措,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新年伊始,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智慧能源及新基建”与相关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陆续在宁德、龙岩、福州、泉州等城市落地。
“光储充检集合了多种技术,公司每年科技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超过10%,研发工程人员占总人数近40%。”星云电子公司总裁刘作斌表示,今年计划在更多大中型城市推广应用,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服务。
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重要内容。
“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更增强了我们的底气与信心。”山东太阳纸业公司副总经理刘纪营表示,今年将建设生物基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持续为达成“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近年来,太阳纸业通过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将产品纯度升至96%以上,污染物排放降低10%,后经下游企业加工,制成纯天然再生纤维,让污染降到最低。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
在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一块面积为92.85亩的土地等待企业“云读地”“云选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集成创新,“土地超市”已实现全口径出让收入411亿元。
云南持续扩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加快发展口岸经济,江苏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开年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地方发展“热词”。
随着RCEP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共建,在广西北部湾港,陆海联动,一派繁忙。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北部湾港将继续强化RCEP优势服务航线,重点开发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货源市场。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年伊始,中国各地持续推出实招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福建省首部专门的养老服务法规《福建省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海南宣布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万个,建成乡镇寄宿制学校100所;河北提出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2万套以上,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5万套……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源于更加灵活和高质量的发展。”欧洲《现代外交》网站1月31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将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增长,同时为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作出贡献。(记者马欣然、周文其、向定杰、邓倩倩、张昕怡、罗鑫)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有力举措******
作者:江小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白京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明确了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对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把数据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大规模流通应用,推动大数据中心、移动基站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激发电商、社交、娱乐等数字消费提质增效,促进产业互联网、智能产业等数字生产提速放量,加快数字贸易发展,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其次,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能够汇聚海量信息并进行智能匹配,克服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壁垒,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次,数据大规模流通应用,能够产生常规条件下难以获得的新信息、新能量,有利于促进颠覆性创新,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最后,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可以被多次复制共享,这决定了数据要素在市场化应用的同时也可以大量应用于公共服务的多个场景,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均等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产权复杂性、交易多元化、技术依赖性强等特征。“数据二十条”既把握数据同其他生产要素的共性,又把握数据要素的特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处理好数据产权和使用权的关系。数据参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所有权是绕不开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数据尤其是有价值的大数据,其产生过程往往伴随着多个主体,导致确定数据产权的问题较为复杂。“数据二十条”并不回避数据要素的复杂产权问题,同时更强调使用权,提出“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要求“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生成特征,分别界定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从而在总体框架上采用结构性分置,具体操作上采用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创造性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这既符合社会认知基础、数据要素特点、事物发展规律,也为今后继续探索留下足够空间。
处理好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关系。目前市场上的数据交易方式,既有数据交易所形式的场内交易,也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发生数据交互的场外交易。场内交易一定程度上利于监管,但需付出额外成本;场外交易虽灵活多样,却易出现违规行为。对此,“数据二十条”提出“完善和规范数据流通规则,构建促进使用和流通、场内场外相结合的交易制度体系,规范引导场外交易,培育壮大场内交易”,并在完善数据全流程合规与监管规则体系、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为探索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场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有利于探索更优的数据交易方式。
处理好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的关系。公共数据体量巨大、价值含量高,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产业发展,都迫切需要使用公共数据。“数据二十条”对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作出规定,主基调是坚持开放共享,强调“推进实施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鼓励公共数据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要求,以模型、核验等产品和服务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对不承载个人信息和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公共数据,推动按用途加大供给使用范围。也要看到,可以无条件开放的公共数据是有限的,大部分公共数据具有一定敏感性。在这方面,“数据二十条”要求“依法依规予以保密的公共数据不予开放,严格管控未依法依规公开的原始公共数据直接进入市场,保障公共数据供给使用的公共利益”。这些规定为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促进公共数据的高效利用和要素价值释放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还要看到,数据的大规模流通应用对数据安全相关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维护数据安全的技术,如隐私保护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等,为解决数据安全与数据流通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选项。“数据二十条”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相关技术创新发展,鼓励探索数据流通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方案;支持开展数据流通相关安全技术研发和服务,促进不同场景下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通;提出以“揭榜挂帅”方式支持有条件的部门、行业加快突破数据可信流通、安全治理等关键技术。这对于实现以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数据合理使用、以数据使用促进数据安全技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